自吸泵的大吸程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泵的類型、結構、轉速、葉輪直徑、葉輪數量,以及水的溫度、粘度、雜質含量等。以下是對不同類型自吸泵大吸程的歸納:
普通自吸泵非防爆:大吸程通常為6~8米。
防爆自吸泵:大吸程通常為5~7米。
深井自吸泵:大吸程可達到100米以上,甚至更高。
潛水自吸泵:大吸程可以達到幾十米甚百米。
此外,有觀點認為,在1個標準-壓下,自吸泵維修,理論上的自吸泵大吸程是10.13米,因為1個標準-壓只能支持10.13米高水柱。還有觀點認為,自吸泵的理論大吸程可達到9米,自吸泵螺桿,但實際吸程的計算需要考慮標準-壓、汽蝕余量和安全量等因素,即“吸程=標準-壓10.33米-汽蝕余量–安全量0.5米”。
同時,一些特定型號的自吸泵吸程如下:
zw系列自吸式無堵塞排污泵:自吸高度為5米。
zw臥式管道自吸離心泵:自吸高度為5米。
zx型臥式耐腐蝕化工自吸泵:吸程在5~6.5米。
fpz耐腐蝕氟塑料自吸離心泵:吸程在2~3米。
zx鑄鐵不銹鋼清水自吸泵:自吸高度在5~6.5米。
jmz不銹鋼自吸泵酒泵:吸程在5~6米。
sc型自吸式大流量柴油機泵:自吸高度在5~7.6米。
wfb型無密封自控自吸泵:自吸高度在2~5.5米。
綜上,自吸泵的大吸程并不是一個固定的數值,而是會根據具體情況有所變化。在選擇自吸泵時,建議根據實際需求來確定所需要的吸程高度,并咨詢人士或廠家以獲取的信息。
自吸泵是一種常見的離心泵,其自吸功能的實現主要依賴于離心力和泵體內部的特殊結構設計。以下是自吸泵實現自吸功能的詳細解釋:
一、自吸原理概述
自吸泵的自吸原理是通過離心力使液體從低處吸入泵內并排出。這一過程可以分為引入液體、負壓建立和泵送液體三個階段。
二、引入液體階段
當自吸泵內部沒有液體時,通過旋轉泵軸使泵內的葉輪旋轉。葉輪的旋轉會在泵內產生一定的真空,從而形成一個負壓區域。當液體源恢復供應時,液體通過進口管道流入泵內。液體流經泵軸和葉輪時,會產生高速旋轉,并通過離心力使液體沿軸向移動,后從泵的排出口排出。這一階段的關鍵是引入足夠的液體來填滿泵腔。
三、負壓建立階段
在引入液體到泵內后,當液體由于離心力的作用向外部流動時,進口管道部分的液體會隨之向泵內移動。離心力作用下形成一個液面膜,當膜面達到葉輪出口時,由葉輪推送進一步向泵內移動。此時,七臺河自吸泵,泵內壓強下降,形成真空,繼續使進口液體向泵內移動。當液體源持續供給液體時,經過一定時間,負壓能建立并維持在一定數值。
四、泵送液體階段
當自吸泵內部真空度達到一定程度時,液體通過離心力被推送至泵出口。在此階段,隨著負壓的繼續建立,液體源不斷向泵內補充液體。同時,液體也通過葉輪的旋轉被推送至泵進口處。當液體經由離心力被送到泵出口時,液體的壓強增大,從而克服管道阻力,使液體能夠順利流出。
五、特殊結構設計
為了實現自吸功能,自吸泵在泵體內在離心泵的基礎上多加了雙蝸殼和氣水分離裝置。這些裝置有助于-地使氣水混合,并在排液口設有截面寬敞的氣水分離室。在氣水分離室內,流速減慢,氣液比重差別使得較輕的氣體被分離上逸并從排液管及排氣管排出。脫氣的介質由于比重大而沿著泵體的外通道流回葉輪進口處,再次卷入空氣而形成混合液。如此反復循環,自吸泵原理,達到一定時間之后就可將自吸泵進口管道的空氣排出,達到一定的真空度,從而實現自吸。
上述過程不斷循環,直至吸入管路中的空氣被排盡。
當吸入管路內的氣體被排凈后,液面-壓與泵內負壓的作用使得液體被連續吸入進液管。
此時,自吸泵就完成了自吸過程并開始正常工作。
二、自吸泵的類型與差異
自吸泵從工作原理上可分為內混合和外混合兩種型式:
內混式自吸泵:
在葉輪進口附近進液混合。
啟動前需要打開回流閥,使泵內液體流回到葉輪入口。
液體與吸入的空氣在葉輪內部形成混合物,并沿內通道被送至排液口。
外混式自吸泵:
在葉輪外緣進液混合。
液體與吸入的空氣在葉輪外部形成混合物,并沿外通道流回葉輪外緣。
混合物在葉輪的作用下被甩出并沿蝸殼流動至氣水分離室。
三、影響自吸性能的因素
葉輪前密封間隙:
葉輪前密封間隙越小,自吸高度越大。
增大間隙會降低自吸高度、揚程和效率。
葉輪的圓周速度:
葉輪的圓周速度增大時,自吸高度也會增大。
但當達到大自吸高度后,再增加轉數只是縮短自吸時間而不增加自吸高度。
分離室液面高度: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自吸高度隨儲水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但不能超過分離室的儲水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