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您看來,泥鰍高產養殖技術,工業化流水養殖的發展空間在哪里?
周:我認為發展空間很大,水產業要從靠天吃飯不可控的傳統養殖到可控的生態養殖,再到智能化養殖,終要達到精1準化養殖,我相信在我-之前可以看到。
講到智能化可控養殖,我們的采訪頓時引起了展商的共鳴,-一下成了-,鹽城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的陳榮國先生介紹:建湖正榮生態漁業公司目前建有水泥槽52條,是國內點上建槽1多的一家,并且計劃還將再建28條,一共建成水泥槽80條。陳先生邊說邊拿出手機向我們介紹:雖然他人在外面,但是手機上可以隨時查看、隨時控制家里池中魚的情況,果然手機視頻上魚兒游動搶食的景象一目了然,筆者親眼見證了什么叫養魚的遠程控制。吳江水產養殖公司的王榮泉補充道:從前的漁民都是穿著雨鞋的形象,而現在要改穿皮鞋,傳統的養殖又臟又累,如何留得住現在的80后、90后,因此傳統的水產養殖正面臨著一場變革,由粗放、不可控到精1準、可控的新變革,未來的養殖業應該是集約化、電腦操控、精1準放養、精1準收獲、省時省力的新型養殖模式,而人放天養的舊的傳統模式將逐漸被淘汰。
日前,《科學養魚》參加了在福建廈門召開的2016亞太水產養殖展覽會,美國大豆出口協會也在本次展會上設有展臺,走近他們的展臺引人注目的便是一個偌大的循環水流水養魚模型,羅非魚高產養殖技術,走過展臺的人都會忍不住停下來駐足觀看,-地問這問那,展商也是不厭其煩,一遍遍地介紹并解答參觀者的疑問。忙里偷閑,我們就工業化養魚中幾個比較關心的問題采訪了美國大豆出口協會淡水養殖技術經理周恩華先生(以下簡稱周)。
還有池塘自身的污染問題,我們現在各級研究所都在池塘水質上做文章,為什么?現在我們養魚有一個瓶頸:水質富營養化、魚病增多、生產力下降,其實這都跟水質有問題。那么,水質為什么有問題,我認為是飼料的高營養投入,魚只能消耗飼料的30%~35%,其他的都是作為廢棄物排到水體中了,如果用干物質來計算,一噸飼料它的干物質是900千克,一噸魚的干物質只有20%,也就是說200千克,即一噸飼料中900千克的干物質養了200千克干物質的魚,高產養殖技術,相當于700千克的干物質全部廢棄在水體中了,沉積在了水底變成厚厚的淤泥,鱸魚高產養殖技術,過去正因為如此,一般池塘養了5年以后就要進行池塘修復了,如何修復?1簡單的辦法是排水、換水、吸污,大量使用微生態制劑改水,種植水生植物吸收營養鹽。一邊修復、再一邊投飼,沒完沒了。現在就簡單了,把魚圈養在一個小范圍內,污染源直接從水中移走再利用,既解決了水體底質污染,又獲得了有機肥,化廢為寶。現在讓我非常欣慰的是主管部門對此很重視,江蘇省也專門對此進行了立項。從行業需求的角度來講,我認為這是個-的商機。
“跑道”施工期間
所謂 “跑道”,其實是由304不銹鋼構成的5個養殖水槽,每個水槽長28米寬5米深3米。在傳統的養魚模式中,一般水塘或者小型水庫中的水是相對靜止,魚在水中自由活動,而這種新型的養殖模式顛覆了傳統,一字排開的養殖水槽兩頭裝著攔魚柵,前面的“推水增氧”裝置使兩邊塘水24小時循環流動,后面的吸污裝置則時刻收集魚糞殘餌。把魚-在相對狹小的空間里,而讓流動的水不間斷地在“跑道”內流過,帶來氧氣、食物,帶走糞便、殘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