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袍這些與西方服飾審美一致的特征,并非偶然產生。在當時,上海這個中西文化雜處的大都市,蘇州旗袍,是ju條件誕生如今我們或許已經難以尋找的-qi袍的,在上海誕生的證據雖不甚確鑿,但我們還是可以斷言,袍是-qi袍的典型。如果我們再膽大一點,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假設,現代旗袍,或狹義的旗袍,就是旗袍。因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旗袍兩字所引發的聯想或意象,就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旗袍。京派與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凝練。近代旗袍進入了立體造型時代,旗袍制版,衣片上出現了省道,腰部更為合體并配上了西式的裝袖、旗袍的衣長、袖長大大縮短、腰身也越為合體。
在這個速度飛快、選擇多元的時代,依然有這樣一群人靜靜地、慢慢地,敬事而信,--于一件事,堅守一份精耕細作的-,不由令人動容。
在蘇州市英達繼續教育學校,也有一位這樣的匠人,她叫馮英。她是蘇州市旗袍項目非遺傳承人、江蘇省蘇派旗袍文化推廣大使。
走進蘇州市英達繼續教育學校,各色綢緞布條盡入眼中,衣架上掛著一排各式各樣精美的手工旗袍。這些都是-馮英和她學生心中的寶貝。
“馮英老師是蘇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工藝旗袍傳承人,她用一雙妙手和一顆-,讓每一個來這里學習旗袍技藝-,都扎扎實實地掌握技術,在傳統文化的浸潤中,提升修養,豐盈精神。”蘇州市英達繼續教育學校-王國富表示,旗袍培訓,“很榮幸我們能夠與馮英老師合作打造旗袍課程,傳承傳統服飾的內核,旗袍制作班,是我們共有的情懷。”
馮英,手工工藝旗袍傳承人
2013被列入蘇州市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1960年出生,蘇大-學院經濟管理畢業,工藝美術師
1992年進入絲綢博物館工作后
開始旗袍進行了挖掘和研究
2016年接受蘇南民間工藝學院的聘書
2017年5月被江蘇省旗袍會為江蘇省蘇派旗袍文化推廣大使
現任江蘇旗袍會理事,江蘇旗袍會蘇州分會副會長
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黃金時代,也是近代中國女裝為光輝燦爛的時期。這時的旗袍造型纖長,與此時歐洲流行的女裝廓形相吻合。此時旗袍已經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個“中西合璧”的新服式了。先是有了“別裁派”的說法。旗袍的局部被西化,在領1、袖外采用西式的處理,如用荷葉領、西式翻領、荷葉袖等,或用左右開襟的雙襟。這些改革的應用雖并不廣泛,但表示了當時人們思想上的自由,旗袍原有的程式不再是必須遵循的。旗袍與西式外套的搭配也是“別裁派”的一個特點,這使得旗袍進入了國際服裝大家族,可以與多種現代服裝組合,說明它已經“國際化和現代化了”。20年代的旗袍仍然寬大平直;與當時流行的倒大袖相呼應,旗袍的下擺比較大,整個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狀。但肩、胸乃至腰部,則已呈合身之趨勢。張愛玲說:“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的風。”這位以善于觀察和描述時裝的女作家所說的“初興”,如果是指20年代,那“嚴冷方正”一定是她童年的印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