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工程除塵設備位于脫硫塔與煙囪之間的空地上。煙氣從氨脫硫塔出口經過一根20米長的煙道,從濕電除塵器頂部進入濕電除塵器內部。煙氣經濕電除塵器的陰陽極系統排放、收集后,從除塵設備下出口進入出口煙道,返回煙囪排放到-中。濕法電除塵器采用立式布置,內陽極系統采用金屬板結構,陰極采用針形橫向極線和間歇噴淋灰清洗設計。設計-在入口粉塵不大于100 mg/nm3的情況下,濕電除塵器出口粉塵小于15 mg/nm3,設計除塵達85%。項目改造完成后,濕電除塵器運行中存在二次電壓、電流低的現象,同時煙囪出口粉塵排放監測不滿足設計要求小于15 mg/nm3。針對本工程的異常現象,在糾正和消除內部結構及安裝問題后,本工程在設備運行條件下進行了以下工程驗證。
項目組采用數值模擬方法研究了除塵設備研制過程中流場的分布特征。項目組成員以前的主要工作如下:
1.了解計算流體動力學的分析方法,選擇控制容積法的fluent軟件作為分析濾筒除塵器內流場的工具。標準k-1:湍流數值模擬方法采用模型,流場迭代算法采用簡單算法。
2.通過對過除塵設備初始模型的數值模擬,發現當入口風速為20米/秒時,出現明顯的射流現象,氣體的射流作用繼續到達箱體的后壁,部分沿中箱體、箱體的后壁向上爬升。直至-,甚至沿-水平流動一定距離,從而形成射流現象。中間箱壁附近的氣體流速較大,使得靠近箱壁的過濾筒之間的氣體流速較大。這會對濾筒產生一定的沖刷作用。
這種長期沖刷會使濾筒提前,除塵設備,降低濾筒的使用壽命。另一部分空氣沿灰斗斜向-動,在灰斗內形成明顯的渦流。氣流將灰斗中積灰重新截留到內箱中,造成二次揚塵,增加了濾筒的工作負荷。通過對各過濾器內氣體流量的統計分析,獻縣除塵設備,發現單臺過除塵設備處理后的氣體流量正負偏差在121.6%至1+23.3%之間。氣流分布變化很大。大流量分配系數為1.233,小流量分配系數為0.784。濾筒間氣流分布不均勻,會導致各濾筒表面灰塵沉積不均勻,造成處理氣流。大型濾筒表面積灰較多,導致濾筒提前堵塞,清洗頻繁,影響濾筒使用壽命。
除塵設備的分級過濾筒式除塵器按其進氣位置可分為上進氣、下進氣和側空氣過濾筒式除塵器。上入口濾筒集塵器上入口濾筒集塵器是從集塵器上部進入的含塵氣體。除塵設備含塵氣流進入燃燒室的方向與積塵方向相同。這種進氣方式的優點是,無論粉塵大小,都有可能直接落入灰斗中,從而降低了濾筒的工作負荷。但是,上進氣濾筒的濾筒通常傾斜或水平布置。濾筒的這種布置使清洗后的部分粉塵落回濾筒的上表面,從而影響濾筒的效率。除塵設備下入口濾筒集塵器為從集塵器下部進入的含塵氣體,除塵設備氣流進入箱體下側,由于進風口靠近灰斗。
氣流進入的較大粉塵顆粒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可直接落入灰斗,打磨拋光除塵設備,從而減輕了過濾器的工作負擔。但是,由于下進風過濾器的氣流是由下向上的,清潔后的灰塵是由上向下的,所以向上的氣流是可能的。過濾筒分離出的粉塵被過濾筒重新捕獲,影響除塵效率。然而,由于其結構簡單、成本低,下吸式過濾器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側入口濾筒集塵器側入口濾筒集塵器是指從側面進入含塵氣流,除塵設備采用高進氣,使進入除塵器的氣體高度與濾筒本身的高度一致。橫向氣流的作用降低了過濾筒間隙中氣流的向上速度。由于氣體從過濾器的相同高度進入集塵器,因此沒有更多的空氣向入過濾器。該除塵器具有浸沒流型和過濾面積大的優點。及時排放的主要缺陷是出口會產生氣流反射現象,通風除塵設備,但由于濾筒水平放置,不會浪費機械設備產生的大量粉塵氣體。同時,氣流沖刷濾筒的現象也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