錨固作用的原理
錨桿是由錨固體、拉桿和錨頭3部分組成。構筑物或其他作用力傳給錨桿頭部后,由拉桿將來自錨桿頭部的拉力傳遞給錨固體,錨固體再通過摩擦阻力傳給巖土層。
錨桿構造要求
1錨桿總長度為錨固段、自由段和外錨段的長度之和。錨桿自由段長度按外錨頭到潛在滑動面的長度計算,預應力錨桿自由段長度應不小于5m,且應超過潛在滑動面。
2土層錨桿錨固段長度不應小于4m,且不宜大于10m;巖石錨桿錨固段長度不應小于3m,且不宜大于45d和6.5m對拉力型錨桿,或55d和8m對預應力錨索。當計算錨桿錨固段長度超過上述數值時,應采取擴大錨固段直徑等技術措施,以提高錨固力。
3錨桿隔離架或稱對中支架應沿錨桿軸線方向每隔1~3m設置一個,對土層應取小值,對巖層可取大值。
4當錨固段巖體破碎、滲水量大時,宜在錨桿施工前對巖體作固結灌漿處理。
5錨桿外錨頭、臺座、腰梁和輔助件等的設計,應符合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
注漿
1、注漿配合比
錨索砂漿配比根據試驗確定,當采用純水泥漿灌注時,水灰比應取0.4~0.5。為加快施工進度和-注漿,漿液中應摻入一定量的及早強劑,其28天的強度不應低于1mpa。
2、分序用壓力風沿一次注漿管吹洗排除孔內滲水,檢查管道是否通暢和封堵裝置的密封性;錨固段灌漿長度應符合要求,阻塞器位置應 6
準確,不論錨索孔的方向如何,在注漿時均采用排氣法注漿。對下傾的孔,注漿管插至孔底,漿液由孔底注入,空氣由止漿環處的排氣管排出;對上傾錨索,漿液由止漿環處注入,空氣壓向孔底,由孔底進入排氣管排出孔外。
3、連續緩慢灌注漿液,當灌漿量大于理論吸漿量,回漿量比重不小于進漿量,且穩壓30min,孔內不再吸漿,即進、排漿量一致,方可結束;
4、注漿結束,在漿液初凝前,要進行不少于2次補灌。當漿液凝固到不自孔中回流出來之前,應保持不小于0.4mpa的壓力進行閉漿。補灌過程中如有滲水,要用灌漿機按固結灌漿要求灌注。灌漿采用灌漿自動記錄儀。
5、無粘結錨索的錨固段和自由段一次灌漿形成。錨固段灌漿壓力0.3mpa~0.5mpa,排氣管回濃漿后即以0.5mpa的壓力閉漿,探水鉆機,閉漿時間30min。自由段灌漿壓力不小于0.8mpa。
6、對穿式無粘結錨索采用一次灌漿,灌漿結束后進行張拉。
砂漿的配制
砂漿的配制應符合設計要求:一般巖石錨桿砂漿體的設計強度,不應低于30mpa;土層錨桿不應低于20mpa。為了使砂漿在注漿管路中順利流動,對于一次注漿的漿液,宜選用灰砂比1∶1~1∶2,水灰比0.38~0.45的水泥砂漿,或水灰比為0.40~0.45的純水泥漿;而對于二次高壓注漿的漿液一般采用水灰比0.45~0.50的純水泥漿。水泥宜用普通硅酸鹽水泥,-時可使用抗-鹽水泥;砂子一般選用粒徑小于2mm的中細砂,其含泥量小于3%,所含的云母、有機質、-物等有害雜質,亦應小于1%(以砂子的計);不得使用污水及ph值小于4.0的酸性水攪拌漿液。
為了提高水泥漿的早期強度,可往砂漿中加入(加量為水泥的0.3%)和三(水泥的0.03%)等外加劑。除進行二次劈裂灌漿和在錨桿自由段充填砂漿外,一般不宜往砂漿中填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