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末出現了“改良旗袍”。旗袍的裁法和結構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合身,旗袍班,同時出現了肩縫和裝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體了。有人還使較軟的墊肩,旗袍興趣班,謂之“美人肩”。這表明女性開始拋棄以削肩為特征的舊的理想形角。這些裁剪和結構上的改變,都是在上海完成的。上海鴻翔公司的后人金泰鈞先生對此堅信不疑。他本人雖未親身經歷了這一過程的全部,但他在40年代工作于鴻翔時,還可從老師傅處獲得有關于此的很多消息。這時旗袍已經成熟已經定型,以后的旗袍再也跳不出30年代旗袍所確定的基本形態,只能在長短、肥瘦及裝飾上作些變化。全女性們所-的旗袍,就是以30年代旗袍為典型的。而30年代的旗袍,就是以旗袍為楷模的。
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黃金時代,也是近代中國女裝為光輝燦爛的時期。這時的旗袍造型纖長,與此時歐洲流行的女裝廓形相吻合。此時旗袍已經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個“中西合璧”的新服式了。先是有了“別裁派”的說法。旗袍的局部被西化,在領1、袖外采用西式的處理,如用荷葉領、西式翻領、荷葉袖等,或用左右開襟的雙襟。這些改革的應用雖并不廣泛,但表示了當時人們思想上的自由,旗袍原有的程式不再是必須遵循的。旗袍與西式外套的搭配也是“別裁派”的一個特點,這使得旗袍進入了國際服裝大家族,可以與多種現代服裝組合,說明它已經“國際化和現代化了”。20年代的旗袍仍然寬大平直;與當時流行的倒大袖相呼應,旗袍的下擺比較大,整個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狀。但肩、胸乃至腰部,則已呈合身之趨勢。張愛玲說:“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的風。”這位以善于觀察和描述時裝的女作家所說的“初興”,如果是指20年代,那“嚴冷方正”一定是她童年的印象了。
1929年4月-zheng府正式把旗袍定為國服。從此,一件中國的旗袍了整個!直到今天,旗袍的元素依然成為全頂ji服裝設計-的jia靈感之源。
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旗袍,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文化和尊嚴。在歷史的萬變中,只有一件中國的旗袍以她永遠不變的典雅、、溫婉、含蓄的氣質穿越時空,在服裝潮流中堅守著一份驕傲和淡定,演繹著一份優雅和美麗。
在一個擁有五千年文化和禮儀之邦的中國,我們可以包容并接受所有的、前衛、崇洋的新潮追求。但我們更愿意看到在傳承一份民族傳統文化的責任中,蘇州旗袍,有更多的年輕人能擔待,能傳承,能堅守,并在弘揚中發展。
旗袍,是一種內與外和一的典型民族與、東西方服飾元素融合的統一體,譽為中華服飾文化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