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物有遼寧省義縣建造于開奉9年的大奉國寺大雄寶殿帶尖下昂四跳斗拱,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山西大同上華嚴寺佛殿斗拱,下華嚴寺薄伽教藏大殿斗拱。宋代李誡《營造法式》將這種結構稱為鋪作,并將之標準化,斗拱,成為大木作的一部分。清代雍正十二年1734年頒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稱之為斗栱,并對斗栱的形式、用材和比例定下嚴格的規范。從唐到清,斗栱的排布由疏到密,與立柱高度的比例,由大變小,斗栱的結構作用越來越小,裝飾性越來越強。斗栱是禮制的重要體現,五彩斗拱,等級森嚴,同時也是建筑尺度的標準。斗栱結構也傳至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