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物流包含的范圍非常廣,幾乎涉及到供應鏈上的所有成員。如何在供應鏈的各個環節以及各個環節內的各個主體之間分配利益,存在很多現實的問題。具體來說,由于私人收益(成本)與社會收益(成本)的不一致,使得供應鏈內成員的個體目標與供應鏈的整體目標存在沖突。從傳統制造模式來看,其私人收益往往高于社會收益,而其私人成本要低于社會成本,同時現有的有關法律允許這種成本外部化存在,比如體現在排污費的收取上,現有的排污費標準遠低于污染的治理費用,物流專線,因此,制造商往往選擇了直接交納排污費的方式而不是治理其污染的方式,物流公司,從而使成本外化。綠色制造的收益外化與傳統制造模式的成本外化使得綠色物流模式下的供應鏈成員個體目標與整體目標存在沖突,往往不能使與環境相容的原則在各成員間得到遵循。
物流信息管理是對物流信息進行采集、處理、分析、應用、存儲和傳播的過程,也是將物流信息從分散到集中、從無序到有序的過程。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⑴可得性。-大量分散、動態的物流信息在需要的時候能夠容易獲得,并且以數字化的適當形式加以表現。⑵及時性。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和面向客戶的市場策略變化,社會對物流服務的及時性要求也-。物流服務的快速、及時有要求物流信息必須及時提供、快速反饋。及時的信息可以減少不確定性,增加決策的客觀性和準確性。⑶準確性。物流信息中不準確的信息帶來的決策風險有時比沒有信息支撐的拍腦袋決策。⑷集成性。物流信息的基本特點就是信息量大,每個環節都需要信息輸入,并產生新的信息進入下一環節。所涉及的信息需要集成,并使其產生互動,實現資源共享、減少重復操作、減少差錯,從而使得信息準確和。⑸適應性。適應性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指適應不同的使用環境、對象和方法;二是指能夠描述-或非正常情況的事件,如運輸途中的事故、貨損、出庫貨物的異常變更、退貨,臨時訂單補充等。⑹易用性。信息的表示要明確、容易理解和方便應用,針對不同的需求和應用要有不同的表示方式。
美國的物流配送業發展起步早,經驗成熟,廈門到長春物流,尤其是信息化管理程度高,對中國物流發展有很大的借鑒意義。1.美國配送中心的類型從20世紀60年代起,商品配送合理化在發達普遍得到重視。為了向流通領域要效益,美業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將老式的倉庫改為配送中心;二是引進電腦管理網絡,對裝卸、搬運、保管實行標準化操作,提高作業效率;三是連鎖店共同組建配送中心,促進連鎖店效益的增長。美國連鎖店的配送中心有多種,主要有批發型、零售型和倉儲型三種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