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們運用了烘云托月,綠葉托紅花等手法,襯托出主要建筑的莊嚴雄偉。這類建筑,不論建筑物的多少、建筑群的大小,一般都采用此種布局手法。在中國,很多古鎮以及大部分的大城市還保留著一些古建筑。然而,在大興土木的現在,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以及保護古代建筑及其蘊含的文化特質;例如民居甚至寺廟、官衙,安徽古建筑,凡位于山腳河邊者,總是迎江背山而建,并根據山勢地形,層層上筑。
在中軸線的兩旁布置陪襯的建筑,古建筑門樓,整齊劃一,兩相對稱,如山門的兩邊有旁門,大殿的兩旁有配殿,其余殿樓的兩旁有廊廡、配殿等等。它是由斗形木塊和弓形的橫木組成,縱橫交錯,古建筑木門窗,逐層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這種構件既有支承荷載梁架的作用,又有裝飾作用。舉凡帝王的京都、皇宮、壇廟、陵寢,官府的衙署廳堂、、宅第,的寺院、宮觀以及祠堂、會館等等,大都是采取---種形式。
做到既讓古代建筑文化保存于世,仿古建筑工程,也讓古代文化遺產產生現代價值。框架式結構是中國古代建筑在建筑結構上的一個特征。山城、水鄉的城市、村鎮布局也根據自然形勢、河流水網的情況,因地制宜布局,出現了許多既實用又美觀的古城鎮規劃和建筑風貌。“墻倒屋不塌”這句古老的諺語,概括地---了中國建筑這種框架結構的特點。中國式的園林更是靈活布局,曲折變化的實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