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采用另一種方法,情況則大有改觀。具體方法為:在工件上車床前,先在鏜床上按劃線基準加工出小端中心孔,然后上車床,采用一夾一頂的方法裝夾好后,將工件大致轉平目測,再通過調整卡爪和劃針盤的高度將x-x腰線---意兩遠離點m、n校至一樣高,如圖3所示,這樣便完成了一個方向的校調。
接著再將工件轉過90°,用同樣的方法將另一根腰線y-y校平,后再稍作調整便完成了整個校調過程,無需作180°的翻身校調。
怎樣防止消失模鑄鋼件增碳
一、增碳的現象及機理
鑄鋼表面增碳的形式表現在幾個方面:表面增碳、體積增碳、局部增碳和表面脫碳。
表面增碳:在鋼液充型過程中,鋼液與固態模樣之間的氣隙內有大量的氫存在。說明有固相碳生成。氣體產物可在負壓作用下滲入涂層而排出鑄型。但固相碳被吸附于涂層壁鑄件的表面,造成鑄件表面增碳。另外,、---蒸汽在負壓作用下排出時,樹脂砂鑄造,冷凝在涂層及周圍的砂子中。吸附在涂料層的液態物質,在鋼液凝固、鑄件冷卻過程中繼續受到分解,也會造成鑄件增碳。對于不同的鑄鋼件,增碳層的0. 1~0. 3mm,增碳量為0. 01%。
體積增碳:在澆注過程中,鋼液和模樣之間的動態間隙內存在很大的熱量梯度(從室溫到1550℃左右),間隙內的熱量從鋼液轉移到模樣分解主要靠熱輻射完成。靠近鋼液出溫度高,接近鋼液溫度,該處碳的生成量大,所以充型過程該處鋼液液面增碳所需動力學熱力學條件都很充分,此時容易形成鑄件體積增碳。體積增碳與表面增碳相比是次要的。
局部增碳:當鋼液引入鑄型的方法不當時,澆注過程中液態產物被卷入鋼液內部,進而分解為固相碳和氣體,氣體若未能溢出鋼液留在內部即導致氣孔產生:固相碳直接為鋼液所吸收,從而造成鑄件局部含碳量提高,形成鑄件局部增碳。
表面脫碳:消失模鑄造采用干砂造型,鑄造,鑄件冷速較慢,凝固后的鑄件表面含碳量會繼續發生變化,冷卻過程中不表面增碳,還有表面脫碳。表面脫碳在較高溫度下即行終止,而脫碳主要是在鑄件冷卻過程中形成。在機理上,脫碳是氧化反應,主要是基體鐵的氧化和碳的氧化。
在實際過程中,鑄件增碳以何種形式產生,主要取決于在鋼液的急熱沖擊作用下、模樣的熱分解狀態及其產物與金屬液的作用以何種方式進行。
某公司為了節約成本,多用廢鋼,在兩個月內試制合成高牌號灰鑄鐵,廢鋼用量一度達60%,有一段時間除加入廢鋼外另加回爐料和少量鐵屑,硅溶膠鑄造,初---,但一段時間后發現
此缺陷成因:初步判斷是鐵液中mns的含量過高而引起的鑄件顯微縮孔、縮松,mns富集形成白色硬斑。這是由于高牌號灰鐵ht300成分要求mn含量較高1%左右,加之廢鋼自身錳也高船板中的16錳鋼含mn在1.6%,而廢鋼中的s以及回爐鐵包括鐵屑中的s和錳反應產生的mns在爐料中的積累達到程度,就會產生過量,不銹鋼精密鑄造,從而產生上述缺陷。
為了減少鐵液中的mns含量,一般用加入量的鐵低s低mn來調整,另外提高孕育效果,可使mns細化,減弱其---影響。
廢鋼加入量過大時,由于廢鋼熔點在1530℃左右,而生鐵和回爐料的熔點只是1230℃左右,多用廢鋼增加了電耗,加大了鐵液的過冷傾向,還吸附大量的氮氣,一般來說合成鑄鐵工藝并不適用于灰鑄鐵,而比較適用于球鐵。
前面已經說過,中頻感應電爐熔煉鑄鐵工藝對比沖天爐熔煉,除了具有熔化溫度高的優勢外,卻有不少缺點,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鐵液過冷傾向較大,極易產生影響材料力學性能的d、e型石墨;二是鐵液純凈,異質結晶較少,導致孕育效果差,在同等成分條件下,鑄件強度偏低鐵質偏硬;三是收縮傾向較大,在高牌號灰鑄鐵中錳含量較高時,容易產生顯微縮孔、縮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