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海綿城市”并不是推倒重來,取代傳統的排水系統,而是對傳統排水系統的一種“減負”和補充,大程度地發揮城市本身的作用。傳統住宅區中的宅間道路和綠化帶可以改造成透水路面和生物滯留池,用來收集道路上的雨水,避免路面雨水沉積對居民生活造成影響。把城市公園綠地中的海綿設施連成系統能夠有效傳輸和消納雨水,在強降雨時能有條理進行處理、---雨水徑流,同時層級凈化雨水徑流中的污染物。
傳統住宅區中的車行道考慮機動車荷載,一般不建議使用透水路面,而是利用道路兩側綠化帶收集、消納路面雨水徑流。海綿城市要遵循的原則:應以場地原始的水文條件作為統籌依據:考慮此區域內,相關流域和其他自然環境,確定目標要求,注意保護開發敏感場地,分析該地區雨水管理的可行性和局限性,分析項目周邊環境雨水管理的可行性和局限性。雨水通過“---”下滲、滯蓄、凈化、回用,后剩余部分徑流通過管網、泵站外排,從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統的標準,緩減城市內澇的壓力。
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實現雨水在城市中自由遷移。而從生態系統服務出發,通過跨尺度構建水生態基礎設施,海綿城市設計,并結合多類具體技術建設水生態基礎設施,是海綿城市的。城市不同,特點和優勢也不盡相同。因此打造“海綿城市”不能生硬照搬他人的經驗做法,而應在科學的規劃下,因地制宜采取符合自身特點的措施,才能真正發揮出海綿作用,從而---城市的生態環境,提高民眾的生活。高層住宅區中的硬質廣場可以結合透水鋪裝、排水明溝及生物滯留設施,設計成一個集收集、凈化、儲存雨水于一體的良性循環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