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陽縣素茁園林雕塑有限公司為您提供玻璃鋼仿銅離別人物主體景觀雕塑擺件公園小區戶外雕塑廠家。柳樹是文藝樹,多愁善感,脆弱婉約,同長亭一道成為古代寄寓送別的兩-物,說不得,一說滿眼都是淚。
現代由于科技高度發展,時空的概念與古代大不相同,天涯變成咫尺,一日可以---。唐代宰相李德裕被貶發配到海南島,寫了一首詩《登崖州城作》:“獨上高樓望帝京,鳥飛猶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繞郡城。”從帝京長安到海南島,即便是飛鳥都需要半年時間,海南島就是天之涯地之角,遙不可及。而今,從西安坐飛機到海南只需三個多小時,連構思一首詩的時間都不夠!因此,現代人的離愁別緒被-稀釋了,到哪兒去,拎包就走,“也無風雨也無晴”。即使親人遠在地球的另一端,也可以-視頻通話,宛在眼前;如果實在思念難遏,只要不差錢,坐飛機十幾個小時即可團聚。
現代生活方式也改變了人類的情感方式。我們已經很難理解古代人何以將送別看得如此重要,那種依依不舍,那種執---看淚眼,那種行行復行行,那種長亭更短亭。因為啊,“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這一別,可能經年不見,或許就是永訣。比如李白24歲“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父母依依不舍地送行,誰能想到,兒子的背影竟永遠消失在塵世中了,再也沒有團聚的機會。那個時代,交通不便,音問相隔,生命無常,加上戰亂匪患,人生常有忽忽如寄的無助與空茫感,所以,“悲莫悲兮生別離”,送別僅次于永別,成為古人傷感的事情。“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送別往往是送了一程又一程,分外珍惜眼前的分分秒秒,說不完的話,訴不完的情,實在難以開口道再見。杜甫寓居成都時,受到朋友嚴武的悉心關照,嚴武奉旨上調京城做官,杜甫從成都一直送到綿州。成都距綿州多遠呢?270公里!在綿州,地方長官設宴招待二人,二人本欲就此別過,但實在難舍難分,杜甫又送到綿州城外三十里的奉濟驛,方才依依惜別,留下一首《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遠送從此別,青山空復情。幾時杯重把,昨夜月同行。列郡謳歌惜,三朝出入榮。江村獨歸處,寂寞養殘生。”詩中極其深厚的友情,令人動容。有句話叫“送君千里,終有一別”,并非---,送別,在古代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不像現在,能把友人送到機場、車站已是十分難得。
古人送別,情感濃烈,鄭重其事,具有儀式感。秦漢時期為驛傳信使提供館舍和給養服務,大約每十里設一亭,之后便成為游人駐足和送別的場所。“長亭”不僅是信使驛站,更是情感驛站,成為飽含濃郁情感內涵的送別符號。《西廂記》有一折戲“長亭送別”,老婦人說道:“送張生赴京,十里長亭,安排下筵席。”接著是一段---的小令:“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古時的長亭送別詩很多,現代大文人李叔同那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起首就是“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除了長亭相送,古---有折下柳枝贈予遠行人,表達祝福的習俗。為何要折柳枝?柳,“留”也。柳枝柔軟,隨風飄拂,有一種依依不舍的眷戀之態,與離別的心態恰相吻合。《詩經·小雅·采薇》云“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景與情合,情景交融。清朝褚人獲在《堅瓠廣集》中云:“送行之人豈無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謂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鄉正如木之離土,望其隨處皆安,一如柳之隨地可活,為之祝愿耳。”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知道,在所有樹種里柳樹容易成活,-插個枝,不久就冒芽了。折柳送別成為一種文化習俗,沉淀在文人墨客的詩情文意中。李白詞《憶秦娥》曰:“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一首無名氏的《折柳》云:“跋山涉水輕別離,天涯芳草亦萋迷。只因登程常折柳,橋畔岸邊皆禿枝。”王之渙《送別》云:“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離別多。”送別太多,大家紛紛折柳相贈,以至于柳樹都禿了。
聯系時請說明是在云商網上看到的此信息,謝謝!
聯系電話:13483210873,13483210873,歡迎您的來電咨詢!
本頁網址:
https://suzhuods.ynshangji.com/cp/34784518.html
推薦關鍵詞:
石雕雕塑,
玻璃鋼雕塑,
不銹鋼雕塑,
石雕牌樓雕刻,
石雕廠家價格